分析——投資者利用互聯網時代的策略來應對人工智能泡沫風險| mtgamer.com
FILE PHOTO: A screen tracks trading on the floor at the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NYSE) after the closing bell in New York City, U.S., April 4, 2025. REUTERS/Brendan McDermid/File Photo · Reuters

分析——投資者利用互聯網時代的策略來應對人工智能泡沫風險

倫敦(路透社)——大型投資者擔心人工智能的熱情,但又猶豫是否做空人工智能,正在恢復 90 年代互聯網泡沫時代的策略,該策略通過從炒作的股票轉向潛在的下一個贏家,幫助一些人度過了危機。隨著美股連續創下歷史新高,人工智能芯片製造商英偉達估值飆升至4萬億美元以上,專業投資者正試圖尋找在牛市中獲利的方法,同時避免極端風險。一些人著眼於 20 世紀 90 年代的互聯網繁榮,從初創公司到電信和科技,對沖基金在高估值股票見頂之前拋售股票並挑選其他有上漲空間的股票來乘風破浪。 “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從 1998 年到 2000 年一直有效,”歐洲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 Amundi 多資產主管兼意大利首席信息官 Francesco Sandrini 表示。它突顯了華爾街非理性熱情的跡象,例如與主要人工智能股票的股價掛鉤的風險期權的瘋狂交易。但他表示,他預計新技術的興奮將持續下去,並希望在下一次反彈期間通過押注合理估值的資產來獲得收益。桑德里尼表示,這涉及通過轉向軟件集團、機器人和亞洲技術,試圖找到“市場迄今為止未能認識到的最高增長機會”。在英偉達股價兩年內上漲兩倍多後,其他投資者也預計將退出華爾街七大股票,但他們希望保持多元化,進入人工智能領域。資產管理公司需要敏捷地駕馭浪潮 “這(人工智能熱潮)很可能會破滅,因為有很多公司花費數万億美元,都在爭奪尚不存在的同一個市場,”Goshawk 資產管理公司首席信息官 Simon Edelsten 表示,他曾於 1999 年為倫敦股票經紀人 Dresdner Kleinwort Benson 從事電信 IPO。人工智能熱潮蔓延階段 英偉達。微軟和Alphabet等其他公司正在進入相關行業。從歷史上看,把握泡沫各個階段的時機一直是一種玩泡沫的方式,而且不會有過早達到頂峰的風險。經濟學家馬庫斯·布倫納梅爾和斯特凡·內格爾的一項研究表明,對沖基金大多沒有做空互聯網泡沫,但在 1998 年至 2000 年間,他們的表現足夠巧妙,每季度跑贏市場約 4.5%,避免了危機最嚴重的情況。他們及時拋售高價互聯網股票,在吸引不太精明的投資者註意之前將利潤轉化為其他資金。 Goshawk 的 Edelsten 表示:“即使在 2000 年的巔峰時期,步行車隊也獲得了豐厚的利潤。”他補充說,當前的市場環境與 1999 年相似。在他所說的市場淘金熱的典型年表中,他青睞有可能從人工智能巨頭那裡獲得收入的 IT 顧問和日本機器人集團。 “當有人發現黃金時,(你)買下當地的五金店,探礦者會在那裡購買他們所有的鏟子。”投資者試圖在不承擔過高風險的情況下留在人工智能領域投資者還試圖利用亞馬遜、微軟和 Alphabet 等所謂的超大規模企業在人工智能數據中心和先進芯片領域投入的數万億美元投資,但不直接接觸這些公司。富達國際多資產經理貝基·秦表示,鈾有利於新的人工智能貿易,因為耗電的人工智能數據中心可能會消滅核電。資產管理公司 Carmignac 的投資委員會成員 Kevin Thozet 正在從 Magnificent Seven 的股票中獲利,並在台灣的 Gudeng Precision 中建倉,該公司為包括台積電在內的人工智能芯片製造商生產送貨盒。資產管理公司還擔心,急於建設數據中心可能會導致產能過剩,就像電信行業光纖電纜熱潮所發生的那樣。百達資產管理公司(Pictet Asset Management)高級多元資產策略師阿倫·賽伊(Arun Sai)表示:“在任何新的技術範式中,我們都無法從A點到B點,一路走來不走極端。”儘管微軟、亞馬遜和Alphabet等領先的人工智能股票受到強勁上漲的支撐,但他仍然認為“泡沫的基石”,並青睞中國股票作為對沖工具,以防中國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削弱華爾街對人工智能的熱情。但一些投資者並不喜歡採用這種人工智能投資的相對價值方法來減少未來損失。 Janus Henderson的投資組合經理奧利弗·布萊克伯恩(Oliver Blackbourn)表示,他用歐洲和醫療保健資產來保護自己在美國的技術地位,以防止人工智能股票的崩潰導緻美國經濟崩潰。他表示,不可能預測人工智能熱潮會持續多久,因為往往只有在事後才可能達到頂峰。 “泡沫破裂前是 1999 年。” (Naomi Rovnick 報導;Dhara Ranasinghe 和 Jane Merriman 編輯)


已发布: 2025-10-24 15:08:00

来源: finance.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