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投資者從 10 只藍籌股中撤資 8000 億盧比,但拋售可能最終結束
外國機構投資者 (FII) 已從印度最受青睞的 10 隻股票(其中包括信實工業 (RIL)、TCS、Titan 和 HDFC Bank)中削減了 8000 億盧比的資金,長達一年的殘酷資金外流將印度股票的外資所有權推至十多年來的最低水平。然而,在這場大屠殺中,華爾街和達拉爾街都出現了令人驚訝的共識:最壞的情況可能終於過去了。根據 Prime Database 的數據,TCS 遭受了最沉重的打擊,FII 的持股在 9 月份季度從 11.5% 驟降至 10.3%,因此拋售了約 12,911 千萬盧比。信實工業公司 (Reliance Industries) 也不甘落後,隨著外資持股比例從 19.2% 降至 18.7%,該公司虧損了 1004.2 億盧比。由於 FII 持股比例從 42.3% 下降至 39%,Eternal 流出了 9,854 千萬盧比。隨著 FII 持股比例從 46.8% 下降至 45.6%,ICICI 銀行出現了 9,375 千萬盧比的大量撤資。名單上的其他公司包括 HCL Tech、Kotak Mahindra Bank、Infosys、Axis Bank、HDFC Bank 和 Titan。股價上的慘敗也同樣明顯——TCS 下跌 16.6%,HCL Tech 下跌 19.9%,Trent 暴跌 24.8%,Infosys 在本季度因外國資金外逃而下跌 10%。另一方面,一些公司成為 FII 流入的受益者。 Yes Bank、Maruti Suzuki、Hindustan Unilever (HUL)、Waaree Energies 和 AWL Agri Business 的 FII 大幅增持了股份——僅 Yes Bank 就淨買入了 1254.8 億盧比。現場活動 行業方面,FII 增加了對非必需消費品股票的配置,同時削減了大部分金融服務。 DII 反映了這一轉變,但也削減了 IT 風險敞口。高盛 (Goldman Sachs) 的蘇尼爾·庫爾 (Sunil Koul) 表示:“過去一年,外國人淨出售了 300 億美元(歷史第二高),推動外國所有權和共同基金配置接近二十年低點。” “然而,最近的逆轉表明,隨著盈利復甦,外國風險偏好和資金流動有所改善。” 去年 10 月下調印度評級的高盛現在來了一個戲劇性的轉變——將印度評級重新調升至增持,並預計 Nifty 到 2026 年年底將達到 29,000 點,原因是增長支持政策、盈利復甦、防禦性估值和 FII 的倉位不足。匯豐銀行 (HSBC) 的先驅范德林德 (Herald van der Linde) 進一步說道: “印度股市最糟糕的時期已經過去。我們預計印度股市將出現外資流入增量。印度目前是創業板投資組合中減持比例最大的國家,我們追踪的基金中只有四分之一增持印度股票。”截至 9 月 30 日,FII 對 NSE 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跌至 16.71%,創 13 年來最低水平,低於上一季度的 17.05%,也較 2015 年 20.71% 的峰值大幅下降。就季度末而言,FII 持有的印度股票價值為 742 億盧比,環比下降 4.4%。但國內共同基金繼續勢不可擋地飆升,將其持有量推升至 10.93% 的歷史新高。 MF 和 FII 持股比例目前僅為 5.78 個百分點,這一差距在兩年內縮小了一半。貨幣基金本季度淨投資 16.4 億盧比,令 FII 流出量 7661.9 億盧比相形見絀。國內機構投資者作為一個整體,包括共同基金、保險、養老基金等,其持股比例達到 18.26% 的歷史新高,超過了今年早些時候的 FII。印度上市公司的 DII、零售和 HNI 合計份額達到 27.78%,這表明國內資本對全球流動的彈性不斷增強。 Prime Database 的 Pranav Haldea 表示:“FII 的決定雖然很重要,但不再決定印度市場的方向。” “國內機構擁有充足的本地儲蓄,已經改變了股市格局,在波動的全球資金流動中提供了穩定性。印度市場正在堅定地走向更大的自力更生,而MF超越FII的日子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近。“買入時機? 11月份市場已經調整了3%,放棄了10月份強勁反彈的一半左右收益。 “我們認為這是一個買入機會,多個短期積極催化劑正在發揮作用,”Emkay表示。 “盈利正在穩定,2026 財年第 2 季度穩定,消費勢頭強勁,直至 10 月。美國停擺可能結束,以及印美貿易協議的一些積極消息也可能帶來全球積極因素,儘管後者的時間表仍不確定。我們維持 2026 年 9 月的 Nifty 目標 28,000 輛,非必需消費品是我們的頭號增持。”范德林德強調了印度的獨特定位:“印度為那些對持續的人工智能上漲感到不安的人提供了對沖和多元化投資,印度很可能成為新興市場地區任何額外資金的巨大受益者。”雖然散戶投資者的份額小幅下滑至 7.43%,但高淨值人士卻增加了他們的投資。個人投資者錄得利潤,本季度淨賣出金額達 956.2 億盧比。私人發起人的持股比例在經曆三個季度的下降後小幅上升,達到 40.70%,但仍比四年前低約 4.5 個百分點,這主要是由於持續的股權出售和稀釋。報告還顯示,所有權高度傾斜——只有少數境外機構投資者和共同基金主導了投資格局。按價值計算,新加坡政府、挪威和Vanguard仍然是最大的FII投資者,而SBI、ICICI Prudential和HDFC在共同基金中處於領先地位。 (免責聲明:專家給出的建議、建議、觀點和意見僅代表他們自己。這些並不代表經濟時報的觀點)
已发布: 2025-11-13 03:2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