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關稅衝擊玩家荷包,「PS5」價格上漲背後的驚人真相

全球關稅衝擊玩家荷包,「PS5」價格上漲背後的驚人真相

一則令美國電視遊樂器玩家錯愕的消息傳來:索尼(Sony)宣布,自8月21日起,美國境內所有PS5型號的售價將統一上調50美元。這意味著,原先在北美地區售價為499美元的PS5 Slim光碟版主機,如今已漲至549美元(約新台幣17,500元)。

這項突如其來的價格調整,無疑引發了部分玩家的強烈不滿。特別是對於那些正準備犒賞自己、購入PS5的消費者而言,這無異於一場晴天霹靂,澆熄了他們心中的期待。

然而,索尼為何會突然,而且只針對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美國——進行漲價?答案其實相當單純:因為貿易戰的烽火,從未真正熄滅。

貿易戰火延燒:關稅成為最後一根稻草

許多人可能認為,自8月1日多國與美國前總統川普簽訂貿易協定,以及中美間多次談判以「暫緩90天」的形式告一段落後,貿易戰已基本結束。然而,其深遠的影響仍持續衝擊著終端消費市場。所謂的「暫緩」並非「終結」,而「暫緩90天」更像是雙方為了保全顏面的臨時措施。

更重要的是,川普在與各國簽署協議的過程中,常發表「雙重內容」,讓日本等國措手不及,這使得貿易談判實際上仍在暗中角力。根據美聯社報導,在日本談判代表團尚未返國之際,川普便搶先公布了自己版本的協議內容,令日方極為困窘。在這樣高度不確定的氛圍下,美國玩家的娛樂成本也隨之水漲船高。

事實上,這次漲價並非毫無脈絡可循。在這次調整之前,美國是全球主要市場中,唯一一個從未經歷過PS5價格上漲的地區,彷彿是索尼不可觸碰的「聖域」。

自2020年PS5問世以來,全球多個市場早已陸續調漲售價。例如,日本市場經歷了三次價格調整,從最初的54,978日圓一路攀升至現在的79,980日圓(約新台幣24,000元);歐洲及大洋洲地區也進行了不同幅度的漲價,就連過去被視為非核心市場的中國大陸,也曾調漲過一次價格。

在各國紛紛漲價的浪潮中,北美市場始終如颱風眼般紋風不動。究其原因,正是因為PS5在當地的銷售表現實在太過亮眼。根據市場調查機構VGchartz的估算,北美地區的PS5銷量已達2,800萬台,略高於歐洲的2,600萬台。即便在供應鏈不穩定的情況下,北美市場的需求依舊堅挺。例如,今年5月美國整體硬體支出下降了15%,但PS5的銷量卻逆勢成長了3%,顯示其市場基礎極為穩固。

然而,市場表現再好,索尼終究無法忽視現實的壓力。特別是川普任內發起的貿易戰,以及其第二任期後再度動盪的國際局勢,都迫使索尼必須做出回應。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美國對日本進口產品加徵的15%關稅。

雖然美日貿易談判不像美中衝突那樣受到媒體高度關注,其過程卻同樣複雜。在川普最初「向全世界宣戰」時,日本產品一度面臨高達24%的關稅。經過多次艱難的談判,稅率最終降至15%,但這對索尼等日本企業而言,依舊是沉重的打擊。

日本是索尼四大主要生產基地之一。儘管索尼已開始將部分產線從同為生產基地的中國移出以規避美中貿易風險,但其產線轉移計畫預計要到2025年9月才能完成,而貿易協定的生效卻迫在眉睫。

面對這15%的關稅,索尼已無力完全自行吸收成本。最終,他們選擇了和其他製造商相同的道路: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以確保自身的利潤。於是,這場看似突然的「突襲式漲價」就此成為現實。

高價主機的「PS5障礙」:卡普空社長的觀點

PS5價格的攀升,不僅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願,其連鎖效應也開始在遊戲軟體市場浮現。遊戲大廠卡普空(Capcom)的社長辻本春弘,便將旗下大作《魔物獵人:荒野》(Monster Hunter Wilds)的銷售放緩,部分歸咎於PS5主機的高昂價格。

《魔物獵人:荒野》於今年2月上市後,僅用3天便創下800萬套的銷售紀錄,成為卡普空史上銷售最快的遊戲。然而,根據第二季財報顯示,該遊戲的後續銷售動能嚴重不足,僅額外售出約47.7萬套,總銷量停滯在1,058萬套。與前前作《魔物獵人:世界》(Monster Hunter: World)累積銷量達2,850萬套的成績相比,顯然出現了過快的衰退。

辻本社長在接受日經Gaming採訪時分析,他認為主機、遊戲軟體及線上訂閱服務的總和費用,對年輕世代構成了巨大的「PS5障礙」。他指出:「在日本,一台主機約8萬日圓,加上軟體和月費,初期投入約需10萬日圓(約新台幣30,000元)。這對年輕人來說絕非一筆小數目,無論在日本還是海外都是如此。」他認為,任天堂Switch 2的成功,正是因為其相對親民的價格,反襯出高價主機的市場壁壘。

玩家社群的反駁:問題在價格,還是遊戲本身?

對於辻本社長的「PS5障礙」論,許多玩家卻抱持懷疑態度。他們反駁道,PS5自2020年推出至今已近五年,全球銷量突破8,000萬台,已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與其前代主機PS4的總銷量(1.17億台)已相去不遠。考量到《魔物獵人:世界》發售時的PS4普及率,兩代作品所面對的主機裝機量差距並不大,「硬體價格障礙」的說法似乎難以站穩腳跟。

更多玩家將矛頭指向了遊戲本身的問題。許多評論指出,《魔物獵人:荒野》的銷售主力平台已轉向PC,但該遊戲在PC上的「優化表現極差」,這才是導致銷量下滑的主因。自上市以來,遊戲不斷因效能問題、內容不足而受到批評。在Steam平台上,其近30天的玩家評價為「大多負評」(僅30%為正面),多數評論都集中在糟糕的優化與貧乏的遊戲內容。

市場分析機構的數據似乎也佐證了這一點。據估算,《魔物獵人:荒野》的總銷量中,約有620萬套來自PC(Steam),而PS5平台僅約300萬套。這顯示,當遊戲在主要銷售平台出現嚴重技術問題時,將銷售不佳的原因歸咎於主機價格,或許有失公允。對許多玩家而言,比起昂貴的主機,一個內容匱乏且運行不順的遊戲,才是他們真正不願買單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