殭屍黎明中心
在搬到匹茲堡之前,我已經去過門羅維爾購物中心幾十次了。這是因為,作為一名年輕的恐怖片迷,我一遍又一遍地觀看了喬治·A·羅梅羅 1978 年的恐怖電影《活死人黎明》。我看了很多遍,知道百貨公司附近的製高點是最好的戰略制高點;在殭屍大災難中生存所需的物資可以在美食雜貨店、槍支彈藥店找到;當然,如果我被一群行動緩慢但貪得無厭、想要吞噬我的肉的活死人追趕,這是最好的(也是最糟糕的)逃生路線。羅梅羅是美國最有影響力的獨立電影製片人之一,他創造了我們所知道的殭屍,它具有無情的步履蹣跚的不死生物、可怕的傳染性咬傷以及大腦中子彈的脆弱性。乍一看,這個購物中心似乎很不起眼,但多虧了羅梅羅先生,它已經成為恐怖迷的朝聖地。這樣的日子不會持續太久。該購物中心於 1969 年在匹茲堡郊區開業,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已經從現代購物聖地演變成了殭屍購物中心。它將在未來幾年內被完全拆除,並由沃爾瑪擁有的多功能空間取而代之。十月下旬,來自世界各地的影迷湧向這裡,參加可能是最後一次在購物中心舉行的“活死人”週末活動之一,以向“活死人黎明”、羅梅羅先生和恐怖類型致敬。我想知道我們的購物中心即將消亡,這對使它出名的殭屍有何影響。當一個文化中心只不過是一具死屍時,這意味著什麼?這座購物中心的奇妙之處在於,從 1978 年電影上映到 1999 年我第一次去那裡朝聖,它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這是我 1983 年第一次在屏幕上看到的購物中心,當時我用我的成人禮禮物購買了一項令人驚嘆的發明,即錄像機和《活死人黎明》的 VHS 錄像帶。我還可以租其他電影,但在觀看之前,我就知道這就是我必須擁有的電影。認真對待恐怖片意味著認真對待具有社會意識的恐怖片大師羅梅羅先生。他的處女作《活死人之夜》強烈捕捉到了 1968 年的文化氛圍。在這部電影中,人類抵禦殭屍襲擊的最大希望是一個足智多謀的黑人,他倖存了足夠長的時間,被被認為是他的救世主的全白人民兵小隊殺死。羅梅羅先生在馬丁·路德·金牧師博士遇刺之前完成了這部電影,但觀眾直到此後才看到這部電影。 《活死人之夜》很快就成為一部午夜電影,引起了反文化的轟動。它的續集加倍強調了原作的社會批評本能。十年後上映的《活死人黎明》中,一小群逃離殭屍末日的倖存者偶然發現了一家購物中心。他們明白這可能是他們的救贖。還有什麼比逃離危險、可怕的存在、躲避一群想要吃掉他們的殭屍更好的避難所呢?一旦倖存者封鎖並封鎖了商場的所有入口並殺死了裡面的所有殭屍,他們發現自己獨自一人身處購物者的天堂。他們擁有所有他們想要的產品,而且全部免費,無需與其他人分享。隨著影片的進展,倖存者們不再與殭屍作鬥爭,而是隨著他們的消費天堂變成了吸食靈魂的監獄。 “我購物故我在”從狂喜的解放到精神的禁錮。如果消費就是生活的全部意義,那么生活就變得毫無意義了。另一方面,殭屍則不會遭受這種生存危機。他們日以繼夜地繼續在購物中心緊閉的大門上徒勞地抓撓。倖存者意識到,殭屍對他們的吸引力不如購物中心本身。這是一個對於殭屍人類生活至關重要的地方,即使在它們笨拙、無生命的形態下,它們也覺得有必要回到那裡。殭屍可能不再是人,但他們仍然是消費者。事實上,他們已經成為最終的消費者:對生物的美味有著無止境的渴望的生物,但在消費資本主義灌輸的慾望的驅使下,這種慾望變得更加強烈。 《活死人黎明》的每一個轉折點都讓我們思考,真正的殭屍是拼命想進入商場的不死生物,還是拼命想獨占商場的活人。兩個群體都同樣受到盲目消費需求的奴役。他們擁有的越多,想要的就越多,滿足感就越少。當我們看著這些喪屍的時候,我們不就是在看我們自己嗎?羅梅羅知道為了生存必須做出改變。在四十年和五部續集的過程中,《活死人之夜》不斷修改其具有社會意識的恐怖模式,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他的殭屍也進化了,逐漸獲得了基本工具使用、有限問題解決、甚至基本語言等技能。在他 2007 年的電影《死亡日記》中,一群倖存者從匹茲堡長途跋涉到費城,不僅受到殭屍的威脅,而且還受到自己記錄自己經歷的一切並在網上分享的強迫性需求的威脅。聽起來很熟悉嗎?商場裡曾經眾多的商店現在已經空了或關門了。在工作日走過人煙稀少的地區,會遇到久遠時光的神秘迴聲。我們現代消費者飢餓的形像不是購物中心,而是智能手機屏幕。我們不會在商店之間行走,而是瀏覽社交網絡上的動態。然而,消費者的茫然凝視是一樣的:催眠、無精打采、殭屍般。亞當·洛溫斯坦(Adam Lowenstein)是匹茲堡大學恐怖研究中心主任,也是《恐怖電影與其他》一書的作者。 Jake Reinhart 是一位居住在匹茲堡的攝影師。 《泰晤士報》致力於發表各種致編輯的信件。我們很想听聽您對這篇文章或我們的任何文章的看法。這裡有一些提示。這是我們的電子郵件地址:letters@nytimes.com。關注 Facebook、Instagram、TikTok、Bluesky、WhatsApp 和 Threads 上的《紐約時報》評論部分。
已发布: 2025-11-01 23:25:00
来源: www.nytime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