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GLASS舉到印度;確保管理工作解決抗菌素耐藥性問題
2025 年 10 月中旬左右,世界衛生組織 (WHO) 發布了《2025 年全球抗生素耐藥性監測報告》(GLASS),抗菌素耐藥性通常上升的季度幾乎沒有什麼意外。印度的抗菌素耐藥性 (AMR)“是一種嚴重且不斷升級的威脅,耐藥率位居世界前列”,這一點沒有人感到驚訝。該報告借鑒了 100 多個國家的數據,指出:2023 年,印度約三分之一的細菌感染對常用抗生素產生耐藥性,這反映了整個東南亞的嚴重趨勢。報告稱,在全球範圍內,六分之一的確診感染者俱有耐藥性,其中印度受到的影響尤為嚴重,原因包括高傳染性疾病負擔、抗生素的過度使用和濫用以及監測和醫療基礎設施方面的差距。對於印度,報告強調了以下幾個方面:對主要抗生素的耐藥率很高,特別是在大腸桿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引起的嚴重感染中,特別是在醫院重症監護室;加劇抗菌素耐藥性的挑戰性因素包括廣泛的非處方抗生素使用、自我藥療、不完整的療程、環境污染(來自藥品製造和醫院廢物)以及法規執行不平衡。該報告還對國家抗菌素耐藥性遏制計劃和印度不斷增長的實驗室網絡等國家舉措提出了帽子提示,以試圖阻止這一趨勢,但得出的結論是,仍有幾個重大問題有待解決,包括資金不足以及人類、動物和環境衛生之間的協調有限。 GLASS,大部分監測數據來自三級醫院,不能完全代表社區或農村地區。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於 2017 年加入了世界衛生組織的 GLASS。 不完整數據 傳染病高級顧問、《欽奈宣言》的製定者之一、抗擊微生物耐藥性的早期行動者之一的阿卜杜勒·加富爾 (Abdul Ghafur) 表示:“印度的 AMR 水平是全球最高的,特別是革蘭氏陰性病原體。這與 ICMR 的 AMRSN / i-AMRSS 和 NCDC 的 NARS-Net 的國家監測數據完全一致。”這是印度兩個互補的抗菌素耐藥性監測網絡。 “碳青黴烯類耐藥率很高,不動桿菌和假單胞菌的耐藥趨勢令人擔憂。但這並不令人意外——印度向 GLASS 提交的大部分內容實際上是來自這些網絡,這些網絡收集和管理來自哨點醫院實驗室的耐藥性數據,”他解釋道。 Ghafur 說,這些數據集很有價值,但它們有一個根本的局限性,因為它們主要來自頂級三級醫院(醫學院或轉診中心),這些醫院嚴重、複雜的感染和高抗生素壓力很常見。 “這並沒有包含來自二級或初級保健醫院龐大網絡的細菌敏感性數據,這些醫院的患者群體、抗生素使用模式和微生物生態都截然不同。結果是,我們引用的全國“耐藥率”可能有偏見地高估了全國平均水平——反映的是更極端的情況,而不是耐藥性的完整分佈。”他急忙補充道,這種偏差並不是為了最小化印度抗菌素耐藥性的嚴重性——“顯然,我們的負擔很重,但這確實意味著我們的國家估計不完整且不完全具有代表性。為了糾正這一點,我們需要將監測網絡從有限的哨兵模型轉變為覆蓋各個護理級別的真正的國家網絡。”高級傳染病專家 V. Ramasubramanian 也談到了代表性不一致的問題。 “這是一個幅員遼闊、具有巨大多樣性的國家,我們需要在全國各地建立(抗菌素耐藥性監測)中心。除非我們正確解釋易感性模式,否則我們可能會得出錯誤的結論。”在他看來,GLASS報告可能並不能真正代表實際情況,需要“高度警惕”,儘管毫無疑問,抗生素管理對於該國來說是必要的。世界衛生組織也敦促進行更全面的全國監測、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更強有力的監管,並警告說,如果不緊急改善,印度的常規感染可能越來越無法治療,導致更高的死亡率和醫療系統的壓力。喀拉拉邦模式導致局勢惡化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印度抗菌素耐藥性國家行動計劃(NAP-AMR)的實施進展緩慢。加富爾博士解釋說:“雖然國家框架在 2017 年制定了強有力的願景,但只有少數國家正式啟動或實施了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國家行動計劃;即便如此,大多數國家仍處於執行的早期階段。”拉馬蘇布拉馬尼安博士補充道,除了喀拉拉邦外,沒有其他國家在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方面採取過任何重大行動。喀拉拉邦抗菌素耐藥性戰略行動計劃於2018年推出,採取跨部門合作和“同一個健康”的方式應對抗菌素耐藥性。紐約州於 2024 年 1 月推出“AMRITH”(全面健康抗菌藥物耐藥性干預措施),以阻止抗生素的非處方 (OTC) 銷售。此後,政府對藥店進行突擊檢查,以確保抗生素僅憑醫生處方出售,並對違規行為進行處罰。我們鼓勵公眾舉報違規行為,以幫助遏制抗生素濫用並應對日益嚴重的抗菌素耐藥性問題。在州政府發布的最新抗菌譜中,AMR 水平略有下降。 AMR 素養喀拉拉邦還計劃通過宣傳計劃和適當的抗生素使用舉措,到 2025 年 12 月實現抗生素素養,認識到在轉型過程中建立認識的重要性。非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一個衛生部門負責人 Yewande Alimi 表示,現在的關鍵是全世界對細菌的作用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她在艾滋病醫療保健基金會 (AHF) 與邁阿密大學公共衛生政策實驗室合作組織的最近一次關於抗生素耐藥性——全球健康安全危機的網絡研討會上表示:“我們需要儘早傳播有關細菌世界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的信息。”患者權益倡導者和顧問埃拉·巴拉薩 (Ella Balasa) 也充實了同一主題。 “意識確實很有價值。我建議我們將大型非營利組織聚集在一起,直面危機和問題。這是我們可以讓普通大眾更容易地理解這個問題的方式。這就是我們目前存在的脫節之處:抗菌素耐藥性對普通大眾來說是抽象的。我們必須將其人性化,並將其帶入他們的生活,這就是我們提出解決方案的方式。”阿里米指出,我們必須抓住最近的逆境為我們提供的時機和機會。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多個部門齊心協力,“同一個健康”方法已經發揮作用。包括大流行協議在內的全球方法有助於促進“同一個健康”,”她說,並建議這必須指導反對抗菌素耐藥性的運動。 粘菌素禁令 一項使國家受益的重大干預措施是 2019 年對粘菌素的禁令——在此之前,粘菌素在印度畜牧業中被廣泛用作生長劑。拉馬蘇布拉馬尼安博士說:“直覺上,我們知道它會有所幫助,但只有經過長期研究才能量化它的幫助程度”。他補充說,簡單而一致地執行國家和國家的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政策將大大有助於改善這種情況。毫無疑問,如果沒有取得一些進展,印度的抗生素管理工作幾乎岌岌可危,需要復蘇。專家表示,問題是我們確實知道該怎麼做。首先,必須讓更多的中心報告耐藥性,Ghafur 博士堅持認為:“為了獲得真正具有代表性的全國估計,印度必須採用全網絡模型:吸收現有的 500 多個 NABL 實驗室,並投資建設外圍和初級護理層級的微生物學能力。”只有這樣,我們的國家 AMR 指標才能反映整個國家的真實微生物生態,而不僅僅是其轉診頂點。 ”他解釋道。新型抗生素從另一方面解決問題將是開發更新的抗生素模型。Bugworks Research Inc. 的高級副總裁 Vasan Sambandamurthy 指出,Bugworks Research Inc. 是一家臨床階段的生物製藥公司,正在開發一類新型廣譜抗菌藥物和免疫療法,他指出,過去兩年已經推出了幾種抗生素在印度,CDSCO 已批准四種新的抗生素候選藥物(萘黴素、普拉佐米星、頭孢吡肟/恩美唑巴坦、磷酸特地唑胺),而其他六種候選藥物已獲得全球使用的批准。他補充道:“令人鼓舞的是,2024 年世界衛生組織關於抗生素開發管道的報告顯示,抗菌藥物的數量略有增加,到 2023 年,處於臨床和臨床前階段的候選藥物有 97 種,而只有 80 種。 2021 年。不幸的是,真正創新的抗生素產品線仍然很薄弱。正在開發的 32 種傳統抗生素中,只有 12 種符合 WHO 創新標準(新類別、新作用方式、無交叉耐藥性),只有 4 種針對 WHO 最優先考慮的關鍵病原體,特別是耐多藥革蘭氏陰性菌。 ”Sambandamurthy 博士表示,印度新型抗生素的上市確實有可能顯著改變 AMR 格局。但是,儘管存在一線希望,但目前的臨床管道和最近批准的抗生素不足以應對全球 AMR考慮到其譜系的巨大差距以及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 (LMIC) 的可用性,我們面臨著挑戰。他說,“新抗生素應該具有新穎的作用機制,或者屬於繞過現有耐藥途徑的新類別。它們必須針對世衛組織最優先考慮的耐多藥病原體,包括耐碳青黴烯類腸桿菌和鮑曼不動桿菌。此外,證明對 MDR 菌株的廣泛功效、提供口服和靜脈注射製劑以及具有強大的安全性也至關重要。此外,這些抗生素應抑制進一步的耐藥性發展,在全球範圍內(尤其是中低收入國家)易於獲取和負擔得起,並符合抗菌藥物管理原則。 “全球努力和資金支持了解抗菌素耐藥性產業聯盟在全球抗擊抗菌素耐藥性方面的作用非常重要。該聯盟董事會成員 Sambandamurthy 博士表示,該組織的目標是加速新抗生素和診斷工具的發現和開發,通過定期報告跟踪成員進展情況,加強抗生素的公平獲取,特別是在中低收入國家,並實施負責任的抗生素耐藥性評估。加富爾博士強調,最終,需要解決資金短缺問題:“除了適度的監測資金和一些創新撥款外,持續的財政或政策投資很少。行業參與度、公眾意識和創新資金都是零散且規模較小的。 ”這需要改變。他還表達了自己的信念,即幾年前一度圍繞抗菌素耐藥性政策的精力和注意力已經明顯放緩。 “如果印度要保持在這一領域的領導地位,我們就必須重振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議程——通過擴大國家行動計劃的實施、加強數據驅動的監測、激勵創新以及將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優先事項納入主流公共衛生計劃。 ”即將到來的今年的世界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宣傳周(11 月 18 日至 24 日)敦促世界“立即行動:保護我們的現在,保障我們的未來”。對於印度來說,這意味著要正視這一問題的廣泛性,並採取多管齊下的戰略來改善其管理工作,從而降低社區的抗菌素耐藥性比率。如果一個國家成功做到了這一點,那就證明看似一股潮流確實可以被遏制。
已发布: 2025-11-14 03:00:00
来源: www.thehindu.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