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尼爾·蘇布拉馬尼亞姆:由於政治、盈餘和競爭力,美國對農產品出口施加壓力
儘管美國在與印度和中國等主要合作夥伴的貿易談判中尋求增加農產品出口,但專家認為此舉的意義遠不止表面看上去的那麼大。儘管農業對美國GDP的貢獻率不足1%,且只僱用了2%的人口,但華盛頓堅持為農產品獲得更大的市場准入仍然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Sundaram共同基金董事總經理蘇尼爾·蘇布拉馬尼亞姆(Sunil Subramaniam)在解釋其根本原因時表示,“這有兩個原因。第一,美國製造業是唯一可以與世界其他國家競爭的地方,而其原因在於農業機械化程度很高。”報告發現,儘管一小部分勞動力從事農業,但美國受益於“大規模農場、先進聯合收割機和機械化生產,使其能夠以有利可圖的國際價格生產玉米和大豆”。蘇布拉馬尼亞姆指出:“壓力突然增加的第二個原因是,中國大幅減少了從美國的大豆進口,作為對特朗普發脾氣的反擊。所以美國現在有大豆過剩,所以他們正在尋找替代市場。”轉向印度的角度,他強調了轉基因作物面臨的挑戰。 “印度面臨的另一個挑戰當然是基因改造,美國廣泛允許基因改造。印度農業受到保護,不受轉基因生物影響,而歐洲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大市場,對基因改造有非常嚴格的規定,”他說。他警告說,允許轉基因作物進入印度可能“嚴重影響我們對歐洲的出口”。 “正如你所知,農民遊說團體非常強大。農業改革總是受到大規模抗議的阻礙。所以這是政府必須走的一條非常微妙的路線,”他解釋道。當被問及美國的政治壓力是否也加劇了這種壓力時,蘇巴馬廉毫不猶豫。 “這是第三個原因,”他說,並提到了美國農民強大的政治影響力。 “農業遊說團體、富有的農民是特朗普先生的大金融家。所以,是的,他需要與他們打交道。”他補充道:“初選即將到來,共和黨需要獲勝,因此這無疑是一個影響因素。中國通過減少大豆進口誤導了美國,這可能是特朗普與中國對話的原因。”由於中國削減進口以及來自農業遊說團體的大力政治資助,庫存過剩。隨著貿易談判的繼續,經濟、地緣政治和國內政治的交叉再次影響著全球農業政策,印度發現自己在保護農民和管理外交關係之間取得了謹慎的平衡。
已发布: 2025-10-30 05:59:00









